图一:10月9日,肥城市安家庄镇朱家燕村秋收景象。(记者李培库、董小燕报道) 图二:10月9日,东营市东营区单家大棚农业合作社,工作人员在装干玉米储存。 (通讯员 苗宏伟 报道)当前,正处于“三秋”生产关键期,持续阴雨天气给秋粮收割、干燥、储存带来严峻挑战。连日来,山东省各地区迅速落实、整合气象预警、排洪清淤、农机调配、粮食烘干仓储等全链条措施,全力以赴乘秋粮丰收之机,坚决打好“三秋”农业生产攻坚战。 “村民们,请小心,雨将在未来四个小时内消退,小雨天适合收割玉米。大家抓紧准备好农具,等雨停了就下田。”10月7日一早,肥城市石横镇乡村广播电台就反复播放催收玉米的声音。“我们配合气象局、农业局、农村局等,实时了解雨季和气候变化‘窗口期’。通过驻村广播、微信群等渠道,发布预警信息30多条、丰收指导20多条,指导农民抓住雨季、雨季丰收时机。石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马延才说。针对“机器入土困难,农作物易发霉”的问题,石横镇首先对泥地里的6台履带式收割机进行了作业调整,派出了22台高性能农机。来自河南省的收割机加强了收割设备。快速采摘和烘焙离不开物质支撑。石横市提前联系供销社、农产品经销商,重点保障燃料、编织袋、防水篷布、防水塑料布等物资供应,确保“供应充足、价格稳定”。针对连续降雨引发的农田淹水问题,各地制定了排水预案,组织党员、干部和群众,系统疏通整顿田间排水沟、田间水沟、道路沟渠。截至目前,肥城市文阳市已完成沟渠疏浚修复18.9公里,修复清理桥涵200多座。 10月9日,广饶县乐安街北,东友农业公司附近的玉米地里,一辆履带式收割机在雨中行驶。竹坑村文化合作社。宽阔的履带使其能够在泥泞中稳定行驶,从而能够高效地拔耳朵、剥皮毛和捡起盒子。然后,湿粮由履带式烘干拖拉机运送到合作社,形成无缝闭环的“田间烘干点”。北竹坑村党支部书记、合作社董事长张洪涛说,合作社投资近70万元,安装了两座大型烘干塔和辅助设备,有效满足了村里及周边农户的烘干需求。自10月份以来,由于持续降雨,干燥塔开始24小时运行。 “目前,该村的农民已经完成了玉米的收割和烘干,合作社只剩下100亩左右还在收割。”面对秋雨持续,秋粮收割、烘干困难等挑战,粮食物流企业日夜满负荷工作。加快脱粒、烘干进度,确保秋粮及时安全入库。日常加工在东营七龙河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粮食烘干车间进行,烘干塔满负荷运行,容量为300吨。收获的湿玉米经过脱粒、分级、去除杂质、干燥等工序,保持水分含量在14%以下。 “今年我们种植了 4500 英亩的玉米,大约已经收获了四分之一。”公司董事郭立宝表示,在秋粮丰收的关键时期,公司不仅要专注于自己的田地,还要为周边的农民尽自己的一份力量。为解决“烘干难”问题,利津县盐窝市政府与公司合作,主动开放烘干设备,向周边小农户免费提供秋粮烘干服务rs。 10月9日下午,在汶上县山东卓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堆场,总经理路阳首先引导卡车到井下卸粮,然后命令装载机将物资堆放、装车。烘干后的粮食直接转移到卡车上,运往附近的深加工企业。 “作为济宁市日烘干能力最大的烘干服务基地,我们公司提供粮食烘干、仓储、销售等综合性农业服务。目前,我们每天收粮50至60车,烘干范围覆盖济宁市及周边地区,远至安徽、河南等省份。”陆阳介绍,目前收购的玉米水分含量在28%至25%之间。 35%,通常干燥至14%后入库。但为了提高干燥效率,干燥标准暂定为调整至15-17%。干燥后的谷物不再储存,而是直接运送到加工商。针对阴雨天气引发的玉米发芽、发霉等症状,该公司近期投资30万元新型色选设备,并分类采购,确保烘干质量。 (大众新闻、大冲日报记者 李佩乐、杨克、李明、王浩琪)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