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值秋收插秧的重要时节,但阴雨天气却持续不断。土壤太湿,农机很难到达地面,晒干收获的粮食需要很大的压力……面对“不能收、不能储、不能种”的困境,农民们十分着急。记者联系了山东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专家,为农民提供合适的“抗灾”菜谱。减少损失、加快收获,就必须“从虎口抢粮”。 10月9日上午,劳动市拱镇镇王木吉村玉米田里,农机已整装待发,但因下毛毛雨,田地太湿,无法操作。 “现在不用太担心,只要机器能进田里,现在开始收割也不晚。”技术系统专家丁兆华说。山东省玉米产业专家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所长。履带式收割机可在积水、泥浆、软土中稳定作业。天气不好时,丁兆华强调,玉米收割关键是调整作物成熟度和农机适宜性,不能盲目抢收。在成熟或近成熟地块、农机作业条件成熟的地区,尽量利用避雨期安排收获。 “像鲁西南这样的地区,播种季节早,风险大,如果持续下雨,玉米更容易发芽发霉,也比较多,但还有一段时间成熟的地块,不宜过快收割。丁兆华说,如果没有干燥条件,也没有通风的空间进行干燥和储存,可以将玉米在植株上多留几天。将使籽粒更加饱满,降低干燥成本和风险。模具。但这需要及时疏通沟渠,排出田间积水。那么如果土壤太湿怎么办呢?丁兆华建议,中小农户在涝渍、倒伏严重时可以考虑人工收割。农业大户与政府合作,可以更好地实施。由于降雨持续,部分玉米田农机无法作业。收获后如何储存?“连续下雨会使玉米水分含量增加,如果储存不当,容易发芽、发霉。”丁兆华表示,玉米收获后,应尽快联系就近的粮食烘干点,将水分降至15%至16%,然后才能安全储存。如果您没有干燥的环境,请在花园中安装格栅以改善通风,并通过“劈开”耳朵来干燥它们。将它们摊开在露天晾干。 “从社会角度来说,我们希望政府和社会组织动员干燥设备,并提供政策引导。”丁兆华表示,面对恶劣天气,科学应对是减少损失、确保丰收的唯一法宝。希望广大农民积极运用抗灾技术,各级部门继续提供综合服务,通力合作,打赢这场“三秋”生产攻坚战。针对秋播,晚播小麦应保证水分充足。 “这两天我一直在检查滨州、淄博等城市的田间情况,雨后玉米还没有‘断货’,湿度也不理想,省内小麦基本没有按下‘播种按钮’。”陈建生 山东农业大学德州小麦产业研究所(齐河)副所长大学说,种植时间是最佳的。今年将于10月10日至15日举行,但根据天气情况可能会推迟到10月下旬或11月初。 “播种小麦时,不要安于现状,要以成功为目标。”陈建生指出,只要水分适宜、及时播种,晚播就能增加播种数量、提高播种质量,为丰收奠定基础。 “首先,坚持土壤湿度充足的情况下种植,如果土壤太湿、太粘,就不要强行种植。”陈建生说,播种的最佳时期是土壤相对湿度在70%至80%之间。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用手挤压土壤,将其形成一个球,当它落地时就会碎裂。 “适时栽比湿耕好。”如果播种延迟,可相应增加播种量,以“补偿延迟播种”陈建生先生10月20日如果播种较晚,则需要连续两天每晚播种,播种量每亩需增加一茬。根据品种的分蘖特性和籽粒大小,相应调整补苗数量。但分蘖穗数少的大粒品种,建议最大播种量不超过45粒。 公斤,高分蘖小粒品种最大播种量不超过35公斤。 “同时,有必要调整播种深度,通过使秧苗变浅来弥补延迟。晚播小麦播种浅,深度保持在3厘米左右,以加速发芽。”陈建生说:“还要注意病源防治。潮湿的天气容易引发土传病害的暴发,例如“种子的播种是基础,管理是关键。”陈建生最后提醒农民,晚播的小麦秧苗往往较弱,分蘖少。入冬前要做好田间管理,及时查苗补种,科学施肥,播后及时防治,减少冻害发生,培育越冬壮苗。新年后,促进春季分蘖,变弱苗为壮苗,要根据苗情和水分情况灵活管理,合理管理水肥,及时抑制。 (大众新闻/乡村记者李肇星)
Leave a Reply